时间:2024/2/26 17:38:46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文/许大立
我和王雨相识相交好几十年了。印象最深的一次应该是在1992年,我所在的重庆晚报副刊部组织长篇接力小说《太空火锅城》的撰写,他是14名作家里最积极最早交卷的几位之一。由此知晓他还是重医附二院的党委书记,也是国内著名的超声医学专家。本世纪初他着力于长篇小说创作,逐步在小说创作领域树立了自己的地位。每每有新的小说出版,我都是在第一时间收到书籍,并被他恳请撰写书评。说实话,我至今不太明白他为何要请我写书评,我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也写不了那些洋洋洒洒深奥复杂的体制内论文,我只是凭感觉说说对作品的粗浅认识和优缺点罢了。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早先的一两本,他的长篇小说我都有评。我文学创作初始也写过小说,对国内小说的发展进程、衍生演变多少有些了解,故对王雨的小说研读评介较多。当然也不是照单全收,对于他的电影、戏剧剧本则大多婉拒。隔行如隔山,实在不想在众多专家大师面前班门弄斧。同样,对于散文和诗歌,我也难得去说三道四。
这一次恰恰是散文。王雨是小说家,在我看来,小说家写散文多是应景记事抒情而已,不会花太多的心思。或者说他们写长篇大论太多了,小文章不一定去精耕细作,他们大笔一挥,随意随兴,不拘不羁,遂成篇章。
王雨的《心泉》,初读无太多感觉,反复再读细细咀嚼,感觉这些文章韵味别居。人皆说大家大才超凡脱俗,但凡文学创作领域有建树的作家,已经不太拘泥散文随笔这类文字的教科书式架构设计,早已丢弃了学生时代的作文腔或者说文字卖弄,不去堆砌华丽的词藻,不去预设结构或者机巧应变,而是把心中自然流淌的生活感悟等等,信笔敲打出来,给人以最真切朴素的感动。王雨的散文《千里帖》,就是从几十年前的日记里翻出来的素材,稍加修饰,便成了一篇很有历史感的年代记录,再现了特殊时代军队生活的一个个画面,独特而且好看。王雨在特殊时代背景里撷取了很小的一个侧面,讲述起来却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真切活泼的生活流,让人饶有兴味,过目不忘。
王雨写他初始的军旅生活,全是实实在在的真话。“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天天饥肠辘辘,每天都渴望能吃一顿饱饭,即便是一锅生米,相信也可以放在我十六岁的肠胃里迅速粉碎。”我们都经过那些艰苦的岁月,缺衣少吃、饥肠辘辘的实景被他几句话再现得淋漓尽致。王雨和我不同,他出身好,根子正,“很偶然有了一个吃饱饭的机遇”,被成都军区体工队招去。在那个年代,能参军已是万众瞩目,还能进入体工队,真是天之骄子绝好去处。我小学毕业曾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学员队,后来莫名其妙被退了票。所以我常说王雨命好。他命好还在于他的资料保存,我也写了十多年的日记,却被颠沛流离的生活遗落得无影无踪。如文中所说,王雨的身体条件的确在体工队没有优势,恰恰好运又将他带去从医。这应该是他人生大剧发生核裂变的重要一步。
王雨好学、勤勉,而且听话。这是他在部队养成并沿袭一生的好作风,因他的一身才艺且喜舞文弄墨,被抽调到成都军区后勤部宣传队,也就有了让他铭记一生的川藏路之行。我读过重庆晨报原副总编辑冯泽田先生的川藏线行记,那是一部完整的行军记录,写的是新兵入伍从成都去林芝的全记录,很真实很精彩。那么王雨的这篇散文应该是我认识川藏线的又一个行程记录,对于没有任何体验那些雪山险峰高海拔旅程的人,是补课,也是开眼。王雨眼里的旅途,没有今人的惊呼咋叫,没有大赞大叹景色的瑰美,而是兵站的简陋,生活的寂寞,旅途的艰辛,行程的风险……不粉饰苦难和失败,却更显出军人不畏艰险的毅力与勇气,时时充溢着青春激情与乐观主义精神。
画鹤人武辉夏,是重庆文艺界的活跃人物。辉夏非科班,非主流,非官员,却干得风生水起,名满巴渝,赫然大腕!王雨所在的重医超声影像研究所和武辉夏画馆一路之隔,一箭之遥,往来频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常说太熟了写不出好文章。王雨不然,一篇《画鹤人》,写透了武辉夏的风雨人生。既有落魄时的穷困潦倒,又有侠肝义胆的江湖传奇,还有卿卿我我的甜蜜爱情。笔触深入遥远的时代细部,抠挖人性最柔软的神经,张扬人性的豪放与不羁。我以为,《画鹤人》是《心泉》最出彩的篇章,是王雨用心为挚友辉夏谱写的生命诗篇。
王雨说,辉夏画鹤,“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其实,王雨著文,何不亦然?耄耋之年,心志高远,王雨的创作生命没有终点,他一直行走在人生的高原。
作者: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许大立。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