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4 11:50:17 来源:西南大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寻访者
卡沙伍支木,入党积极分子,新闻传媒学2020级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
2022年3月,我在四川省西昌市月华乡有幸再度参观西昌知青博物馆,记得上次去还是大学时学校组织全班的出行,时隔三年,现在以本地支教老师的身份再次踏上这趟“红色之旅”,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更深刻的体悟。
寻访地
西昌知青博物馆位于现西昌市,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是四川省当年最大的知青农场,该农场于1965年规划选点,1966年元月下旬开始有知青入住,现完整保存当年所建窑洞16孔,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为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丰富西昌旅游资源人文内涵,打造西昌新的体现民族和谐、文化和谐的旅游景点,西昌市委、市政府在月华乡新华村原四川省青年农场遗址处修建了“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于2010年11月20日建成免费开放。
走进知青博物馆前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成特别设计的雕塑:埋入土中的眼镜、十字镐、背架子和覆在其上的鹰影,这样的意象组合让知青们一看就想起那些青春岁月。设计师朱成曾说,背架子、十字镐代表了知青们的劳动场景,埋入土里的眼镜则象征着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历史背景,雄鹰是知青们的化身。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象征着知青们拓垦的精神和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集体记忆。
然后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就是著名画家何多苓创以知青为主角创作的油画《青春》。《青春》创作于1984年,还是取材于知青生活,画面上,莽莽山坡之上,鹰翼低垂,铁犁横卧,一个身着发黄军装的少女,坐在山石之上,面容忧伤,但是眼神中又充满了憧憬与希望。这是一个“青春”融入荒凉的意象,是对知青岁月的纪念与告别,这个荒原上的秀丽少女,从表情、动作到衣着都代表了他心中的知青形象,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形象之一。作者说,画中的女青年是一座在阳光下裸露的废墟,与风格化的土地、倾斜的地平线、翱翔的鹰一起构成一个热血岁月的图景。
二楼门框上悬挂着这幅红色的队旗,曾让多少成都知青热泪盈眶,激动不已。那时的他(她)们正值青春年华,为响应祖国的号召,辞别父母,毅然决然来到凉山的西昌,在这里开垦种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何等的壮哉。
二楼展厅全面、广泛地搜集、整理、保护了知青的有关史实,藏馆文物多达8000余件。展品包括与知青有关的政策、文件、通知、会议记录、名册、报刊社论、文章、插图及其它档案、材料。知青的日记、照片、书信、学习笔记、有勾划、有批注的毛主席语录学习文件、各种专用票证等。
还有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回忆录、自传、绘画等。以及知青返城后的生活经历。
寻访感言
走出西昌知青博物馆,走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虽然我们对那段历史了解甚少,但它的影响之巨大,波及之广阔,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注定要载入史册。这是一段不能忘记、也忘不掉的历史。知青之旅,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重温历史,更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没有理由去挥霍青春,我们有的只是踏着知青前辈们的足迹,不负历史使命,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进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自己的领域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THE END
责任编辑 \ 李慧硕
执行编辑 \张旭
供稿 \ 卡沙伍支木
排版 \全可可
审核 \ 蒋峰 管韵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