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彭咏梧简介资料与人物个人简历介绍

时间:2021-10-7 12:00:47  来源:网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彭咏梧(彭庆邦),1915年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毕业于四川省立万县师范。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该校分支书记和总支书记。1940年任云阳县委书记,次年调重庆市委任第一委员,负责组织宣传工作,领导重庆学运和挺进报。1945年,在地下斗争中与江竹筠结为伴侣。为迎接全国解放,1947年10月,党决定彭咏梧担任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并到下川东组织领导武装斗争任游击纵队政委。1948年11月率游击队在奉、巫交界地暗洞包突围时,为掩护同志壮烈捐躯。云阳人民为了纪念彭咏梧的丰功伟绩,在原老城的广场上树立了彭咏梧江竹筠夫妇的大理石塑像。

人物简介

彭咏梧(彭庆邦),1915年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毕业于四川省立万县师范。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该校分支书记和总支书记。1940年任云阳县委书记,次年调重庆市委任第一委员,负责组织宣传工作,领导重庆学运和挺进报。1945年,在地下斗争中与江竹筠结为伴侣。为迎接全国解放,1947年10月,党决定彭咏梧担任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并到下川东组织领导武装斗争任游击纵队政委。1948年11月率游击队在奉、巫交界地暗洞包突围时,为掩护同志壮烈捐躯。云阳人民为了纪念彭咏梧的丰功伟绩,在原老城的广场上树立了彭咏梧江竹筠夫妇的大理石塑像。

个人生平

刻苦读书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小说《红岩》彭松涛的原型。1915年生于四川云阳县红狮坝彭家湾(今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全家老小靠母亲务农维持生活。虽家境十分贫寒,但望子成龙的母亲仍节衣缩食,把彭咏梧送进了当地的学堂“易氏族学”(今彭咏梧小学的前身)就读。懂事的彭咏梧深知自己上学读书不易,于是埋头苦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博得老师和乡邻的称赞。

积极抗日

1931年秋,16岁的彭咏梧进入云阳县城中学读书。时值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件”爆发,这给彭咏梧日渐成熟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加之在老师(地下党员)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起了变化,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马列书籍及进步刊物,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抵制日货,质问反动当局,因表现突出,被学校开除,后经外婆四处托情,又才勉强留校继续学习。

1935年1月19日,与上海中央特科直接联系的中共云阳县党组织,在云阳县发动了工农武装起义。这使彭咏梧深受启发和教育,决定离校寻找党组织,但几经周折仍未找到,他仍不灰心,继续寻找救国救民之道。恰在这时,郭汝栋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在云阳招收军官学员,彭咏梧又决定从戎救国,他随队到达宜昌后,方知训练后是去江西“剿共”,便偷跑回家到“易氏族学”教书,一方面在学校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方面积极寻找党组织。

开展斗争

1937年秋,22岁的彭咏梧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万师的进步氛围非常活跃,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读书会”、“抗日后援会”等组织,一心追求进步的彭咏梧参加了这些组织,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2月9日,彭咏梧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其他“民先”队员领导了万师学生开展反对学校当局殴打学生的斗争。

光荣入党

1938年10月,彭咏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任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分支总支书记,领导同学反“三青团”骨干分子的斗争,并与学校当局开展激烈的辩论,反对他们无故开除学生。

革命活动

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存力量,同敌人进行长期地斗争,中共中央为国统区制定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在万师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中共党组织决定彭咏梧离开万师回到云阳,任中共云阳中心县委书记兼云阳县委副书记,云阳小江区委书记,领导云(阳)、奉(节)巫(溪)、开(江)等地的工作。彭咏梧到云阳后,立即整顿组织,营救同志,对已暴露的党员进行转移,或割断横的关系。为了工作,他日夜奔波于大巴山,露宿荒山野林,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讲解革命斗争的道理,启发他们的觉悟.他还帮助云阳盐厂建立工会,领导工人的罢工斗争。同时组织共产党员学习《实践论》、《联共(布)党史》、《论持久战》等书籍和《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报刊上的文章,以激励人民的革命斗志与革命热情。彭咏梧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于是全家搬到小江古木坝一农民家居住,以卖丝线小商贩为掩护,每天手拿丝线外出进行革命活动。为了不暴露身份,彭咏梧经常改名换姓,有时化装成教书先生;有时打扮成大商人、身着笔挺的西服;有时则衣衫槛楼,化装成流浪汉,补鞋匠等。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他不顾个人安危,以各种身份时而出现在云阳,时而在奉节,时而在巫溪。后来,彭咏梧到重庆工作时,仍与云、奉、巫等地保持联系,指导革命工作,为1947年他到川东搞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革命伉俪

1941年秋,彭咏梧奉中共川东特委之命到达重庆。任重庆市委委员,负责领导重庆沙磁区、新市区一带的工作。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以伪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职员身份为掩护,1943年又与江竹筠扮为夫妻(1945年经中共党组织批准与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时常西装革履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团结了一大批中央信托局、工商界的进步人士,并向他们揭露官僚资本主义侵吞民族资本,破坏民族工商业的事实,教育广大工商业者团结一致,反对四大家族,共同抗日。

爱国运动

1946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建立新的重庆市委,彭咏梧任市委委员及宣传部长,领导重庆市的学生运动。1946年12月24日,发生了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的罪恶事件,激起了人民的愤慨。1947年1月,全国学生掀起了抗议美军强奸沈崇暴行的爱国运动,彭咏梧组织重庆地区学生积极响应抗暴运动,成立了“重庆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他还以抗联主席团的名义,在重庆大学理学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同时把抗暴运动扩大到工商界、文化界以至各阶层。

为响应北平学联提出的全国学生在6月2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总罢课和示威大游行。彭咏梧每晚四处奔波进行联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六·二”大游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这次运动,决定于6月1日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进一次大逮捕。彭咏梧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连夜通知有关人员转移,使中共党组织在这次逮捕中减少了损失“六·一”事件后,彭咏梧一面布置已暴露身份的同志转移,一面领导各校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建立“六·一”联合后援会,发动师生罢教、罢课,营救被捕人员,还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把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继后,彭咏梧还领导了《挺进报》的工作。

1947年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下川东工委副书记,负责下川东的武装斗争。11月下旬,彭咏梧和江竹筠离别幼子,双双离开重庆沿江东下,经万县到云阳汤溪。然后到达奉节青莲乡。彭咏梧到云阳后,迅速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为武装斗争作准备,在龙坝乡召开了汤溪工委扩大会议,成立了“川东民主联军”(后改为游击队),下川东为一纵队,彭咏梧任纵队政委。随后,彭咏梧到奉节青莲乡、以青莲乡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组织青莲乡中学师生向广大农民宣传土地大纲,并**到农民中进行演讲,宣传党的政策。群众深受启发,纷纷要求参加游击队。12月15日晚,彭咏梧在奉节县昙花乡召开了川东游击队奉(节)大(宁,即巫溪)巫(山)支队成立大会,陈太侯任司令,彭咏梧任政委,蒋仁风任参谋长。并决定于1948年1月8日在云阳云安盐场和巫溪大宁盐场举行起义,夺取两场税警队的枪支,提取盐税款,然后迅速解决区、乡地方武装,扩大游击队,开辟奉、大、巫游击根据地。但由于事机不密,被敌查觉,防范甚严。彭咏梧等领导当机立断,迅速袭击云刚商业重镇南溪和巫溪西宁乡公所。他们捣毁了乡公所,拿下8个粮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40余支,手枪4支和若干物资。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游击队员的战斗士气。1948年1月ll日,当巫溪西宁暴动队伍返回青莲乡时,在铜钱垭发现奉节保安队前来包围游击队的指挥机关青莲中学,游击队员则马上抢占有利地形,布置口袋战,打得敌人昏头转向,弃械而逃。

英勇牺牲

彭咏梧领导的游击队声威大振,使敌人心惊胆颤。国民党反动派立即调兵遣将,围剿“彭咏梧游击队”。万县副专员兼保安司令李鸿涛也调集云阳、奉节两保安中队直扑奉节青莲、昙花、公坪、大寨一带,对游击队进行南北夹击,企图消灭游击队。由于敌众我寡,彭咏梧决定将队伍暂转青莲乡老寨子,待机行动。此时,保安队疯狂扑向老寨子。彭咏梧、卢光特、蒋仁风等分析了整个形势,决定兵分两路,转移到外线作战。彭咏梧率领一路基干队,从正北面突围,到巫溪红池坝、汤溪一带活动。另一路从西北面突围。15日下午,彭咏梧带领游击队向巫溪方向转移,由于道路不熟,走了弯路,加之连续的急行军。队员们又渴又饿又累。当部队在黑沟埫暗洞包宿营做饭时,被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部队581团正规营包围。彭咏梧沉着应战,指挥步队突围。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后,立即从身上取出同志们的组织关系和联络关系吞进肚里,不让它落入敌人之手,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并掩护游击队员迅速突围,最后自己中弹壮烈牺牲(1948年11月16日在巫溪安子山战斗中牺牲)。

彭咏梧牺牲后,敌人野蛮地砍下他的头,挂到奉节竹园坪场的城楼上示众,妄图吓倒革命力量。几天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抢下彭咏梧的头颅。由于环境恶劣,只得把头颅和身躯分葬两地。建国后,人民群众将烈士的颅骨和身架骨合葬在奉节县城中心广场旁边,并建立了烈士陵园。文化大革命时期,江青等一伙歪曲川东地下党的革命斗争事实,彭咏梧也受到株连,群众千方百计保护了烈士的墓碑地,使它免遭破坏。

云阳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原老城的广场树立了彭咏梧江竹筠夫妇的大理石塑像。随着云阳移民新城的建成,一尊崭新的彭咏梧、江竹筠烈士雕像如今已巍然耸立在民德广场。而在彭咏梧的家乡,他曾苦苦求学的学校,也已经回到人民的怀抱,学校几经易名,如今以彭咏梧烈士命名的一所崭新学校正蓬勃发展。“彭咏梧烈士纪念室”也于1997年在彭咏梧小学校内建成,如今是云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接纳社会各界参观人数达五万余名。咏梧家乡的父老乡亲每年的“11.27”红岩革命烈士殉难日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缅怀他们的好儿子彭咏梧,缅怀千千万万为了中华民族的的解放而光荣献身的先烈们!

其它信息

彭咏梧烈士遗骸迁葬经过

1947年12月15日在奉节青莲乡邻近的昙花乡母圣垭,彭咏梧、陈太侯主持召开了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成立大会,彭咏梧代表上级党委指派陈太侯作支队司令员,自己兼政委。经过多年准备,其时支队已有党员30多人,游击队员600多人,枪支250多支,决定1948年1月28日在云、奉、巫三县同时暴动。由于游击队的活动不够隐蔽,引起敌人戒备,一时三县同时暴动无法下手,只好先突袭云阳商业重镇南溪。

1月9日南溪首战告捷。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状,为扑灭这支革命力量,立即调正规军79师驻防万县,其下属3个团进驻奉节、巫溪、云阳。师长方靖派驻巫溪的581团田演梧营与云、奉、巫三县警察中队“血洗青莲,踏平公(平)昙(花乡)”。为保存力量,避免损失,彭咏梧提出“转移外县,扎下根来,杀回马枪”的方针,决定兵分两路,向外线转移。彭咏梧率领基干队经竹园撤退巫溪红池坝,1月16日 遇敌伏击,突围时彭咏梧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在奉巫交界的鞍子山黑沟淌。敌人砍下彭咏梧及另外几位游击队员的头颅,挑到五六十里外的奉节竹园坪场镇上,先悬挂在竹园小学球场边的洋槐树上,后又移挂中拱桥上示众,以发泄对共产党的刻骨仇恨。

寻找烈士遗骨

彭咏梧牺牲后,战友们曾多次冒死寻找烈士遗骨,无奈白色恐怖下,知情人不敢说出真相。195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了主席毛泽东**签署的彭咏梧烈士证书。1953年,彭咏梧同志的战友——陈竹南、沈凯出任竹园区委书记和区长,他们多次利用冬闲时间寻找烈士遗骨。不知走了多少路,寻访了多少人,排查了多少线索,终于得知彭咏梧遗骨失踪“有隐情”。据知情人回忆:“彭政委”的头颅在中拱桥木栅门上挂了一段时间后,慢慢腐烂了,掉在冬水田坝里。镇上一个叫陶世品的用撮箕装上后,提到镇后红沙梁上悄悄埋了。通过这个线索,陈书记和沈区长找到这位姓陶的老人,在他的指点下到红沙梁上取出烈士的头骨,分别用木箱装好,把他们重新并排安葬在牛场梁宝塔附近。虽然烈士的遗骸仍然毫无线索,但找到烈士的头骨大大增添了他们的信心。

为寻找烈士遗骸,陈祝南等人眼睛盯在彭咏梧牺牲之地——鞍子山黑沟淌一带。有空就去寻访,也不知是没找对人还是出于何种原因,没有人承认知道这件事。时间在这样漫长的寻找中又过去了五年,陈竹南不灰心,1958年到双店检查工作后,趁一点空闲,带着双店乡书记潘海清、青年干事彭月阳又徒步登上奉巫交界的鞍子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道长满松林的山梁上访问到的农民正是当年掩埋烈士遗体的杨姓老人。杨家老人不了解山外的世界,称陈书记他们为“师爷”,(国民党统治时期,老百姓对在外做事的人统称师爷。)态度很冷淡,怎么也不肯说真话。经陈竹南与他拉家常,称老乡,老人的态度才慢慢和缓,开始起身为来人烧开水,指他家大门上及后墙上机关枪扫射的枪眼,讲出他当初知道的情况。他说他听乡亲们讲,彭政委他们早就被发现并有专人跑几十里地到巫溪田营长处告密。彭政委他们煮包谷糊糊吃的时候就被包围了。彭政委他们在我家的时候,我们就躲在不远处,那机枪响得吓死人,等枪声停了,那些兵走后,我看见屋旁不远处一条小沟沿上摆着两具赤身裸体的无头尸体,说是“共产党头子”,不准人收尸。出于做善事的动机,我趁夜晚悄悄把他们就地埋了。因怕人知道找我的麻烦,所以一直不敢承认。杨家老人又接着带我们到当年埋烈士的地方指认。陈竹南万分感谢眼前这位老乡,从口袋里摸出几元钱说:“我代表政府感谢您为革命做的这件好事。”老人也十分激动,没想到事情过了这么多年,还有人来感谢他做了一件好事。

烈士陵园变迁记

初葬北门坡“烈士陵园”

1961年,建国后一部影响最大,政治意义最强的小说——《红岩》出版了。不到两年时间,重印累计达400万册。这“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同样震撼了奉节人民,广大群众强烈要求瞻仰彭咏梧烈士。幸存的战友们纷纷向县委建议:将烈士身首迁葬一块,以慰烈士忠魂。1962年,奉节县委决定将彭咏梧烈士迁至县城北门坡“烈士陵园”,让彭咏梧烈士的身首合一,得以安息。特指派县民政局干部杨奎、竹园区文书彭月阳经办此事。区通讯员赵书生背着县里带来的木箱,冒着漫天风雪,几个人赶到巫溪县金盆乡松涛村。在当地生产队长支持下,8个农民协助他们挖取遗骸。

按照杨家老人的指点,挖了一米多深仍没发现烈士遗骸,有人怀疑挖错了地方。杨家老人仔细查看了一下周围的地势,坚定地说:“是这儿,没错!”估计水土流失坟越堆越厚了,彭月阳提出再挖挖看看。又往下挖了约30公分,突然窜出两条筷子长的红蛇,有的人要打,有经验的人连忙制止,说:“挖出红蛇就是挖到了地方(红蛇生存的地方一般埋有尸骨)。”再往下一挖,果然不出所料,杨家老人所说的细节出现了:一排鲜黄的包谷杆——“我就地扯的包谷杆掩埋的烈士尸骨。”揭开包谷杆,就是两具无头尸骨。作鸳鸯状,一头一个。一具略长些,一具略短些。一敞风,鲜黄的包谷杆变成了褐色。彭月阳、杨奎连忙**动手,按顺序从坑里一根一根拾起骨头,然后照原样放进带来的木箱里,连一根小指骨都没拉下。(木箱大约三尺来长,尺多宽,中间隔着一块木板,正好一边装一具尸骨。)收拾好遗骨,彭月阳等人随即又来到奉节竹园区宝塔山,取出安葬在那里的头骨。将略大一点的头骨放在略长一点的那具遗骨上,然后由杨奎带回县里。

为了确认彭咏梧的遗骸,事前已作了充分的资料及论证工作。根据当事人回忆和有关资料分析,黑沟淌遭遇战中牺牲的有彭咏梧、刘景太、李正青、王赖之、龚泽三、匡吉安等人。彭咏梧、刘景太牺牲在一块,他们两人的头放在一起,后与竹园镇牺牲的尹以成等二人的头同挂在竹园镇上。几人比较,彭咏梧个子高大些,所以确定骨骼稍长点,头骨稍大点的是彭咏梧烈士的遗骨。

彭咏梧烈士遗骨在当时的县人委外传达室里放了几天后,被安葬在北门坡“烈士陵园”。陵园里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仿照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上书:“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移民搬迁前奉节县城内的彭咏梧烈士墓

再葬彭咏梧烈士陵园

随着由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广为放映,“雨雾蒙蒙的奉节城门楼上,挂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画面老是展现在红卫兵眼前。红卫兵小将向当时的县革委请愿,认为北门坡“烈士陵园”埋葬的人太杂,不适合将彭咏梧烈士安葬在那里,要求把彭咏梧烈士安葬在专门的陵园里,请求拨专款修建彭咏梧烈士陵园。1966年奉节县委拨专款3万元,在县城人民广场北面新建“彭咏梧烈士陵园”。据县建筑公司漆匠叶瑞卿回忆,当时从北门坡“烈士陵园”移出来的烈士遗骸用红绸包裹着,安放在老县城人民广场原中山堂里(原老县城农业局大门处),叶瑞卿在旁边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一遍一遍给棺木刷着当地的土漆。后叶漆匠为彭咏梧烈士入殓,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全城人民抬棺游街(当地风俗),然后锣鼓喧天把彭咏梧烈士安葬在“彭咏梧烈士陵园”里。

“文革”中,因江青讲话污蔑川东地下党是叛徒、特务,彭咏梧烈士陵园一度遭到毁坏。粉碎“四人帮”后,1980年县政府又拨专款进行了维修,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88年县政府再次全面修缮了烈士陵园。人民日报广告部编辑李守群等人先后捐款培修彭咏梧烈士陵园。彭咏梧烈士陵园占地两亩,28级石梯上高耸着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书“彭咏梧烈士之墓”七个闪闪发光的鎏金大字。墓前是彭咏梧的半身铜像。陵寝高1.6米,长5米,宽约2米,水泥结构。陵园东侧有40多平米的陈列室。陈列室外墙镶有烈士生平简介,彭咏梧烈士生前与夫人江竹筠、儿子彭云的合影以及毛泽东主席签署的彭咏梧烈士证明书影印件。室内陈列瞻仰烈士的知名人士的题词和烈士遗物照片。(竹园新政乡宝塔村七组王昌环保存的彭咏梧烈士遗物——中华牌钢笔、刮胡刀交县党史办保存。)

每年清明节奉节人民都会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到烈士陵园扫墓纪念。人民路小学的少先队员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彭咏梧烈士陵园的吊牌。彭咏梧烈士牺牲四十周年纪念日,全县开展了广泛的纪念活动。彭咏梧烈士的长子彭炳忠、次子彭云一行前后赶来扫墓。并在父亲身前战友及党史、民政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到原青莲乡青莲中学所在地,烈士生前组建党的“奉大巫工委”及“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遗址,发动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参观,在“奉大巫起义纪念碑”前留影纪念。彭咏梧烈士牺牲地、头颅悬挂地、头骨、身躯掩埋地均一一进行了悼念活动,留影纪念。在宝塔山彭咏梧烈士第一处身首合葬地,与彭咏梧同时牺牲,掩埋一处的烈士陈景太仍长眠在那里,彭炳忠同志亲手制作了一个松枝花圈,敬献烈士坟前。

现位于白帝城风景区鱼复浦宝塔坪的咏梧园

三迁宝塔坪“咏梧园”

因为国家修建三峡水电站,奉节县全城搬迁,彭咏梧烈士墓不得不再次迁建。2004年12月新的彭咏梧烈士墓在白帝城风景区落成,取名“咏梧园”。

“咏梧园”位于白帝城风景区鱼复浦宝塔坪中心地带,占地约15亩,投入资金260万。2004年迁建彭咏梧烈士陵园过程中,彭云夫妇于5月25日再次来到奉节进行悼念。有关方面多次向他们征求彭咏梧烈士陵园迁建的意见,彭云对“咏梧园”的设计较为满意,并尽自己所能出了一份力。2005年全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不少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到彭咏梧烈士墓扫墓,在烈士墓前重温党的誓词,再次向党宣誓。

审核:薛成毅

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