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发现《草地夜行》中的故事

时间:2021-5-13 7:57:36  来源:安徽金寨干部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文网安徽5月13日讯(图文/宣自梅)《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文章被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作者王愿坚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小时候读这篇文章时还不理解故事里面蕴含的意思,长大后本人有幸来到这个故事的发源地-革命老区金寨县工作,了解了很多感人的革命故事,在工作中也往往被这些故事中的精神所熏陶。最近在制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论述的宣传栏,看了很多伟人的语录。马克思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是啊,老红军和小红军都是高尚的人。随着工作时间的渐长,再翻起这篇文章不禁让人潸然泪下。那些前辈们对待信仰的感情,也许是很多今人无法理解的,他们才是共和国历史上真正的英雄。

老红军和小红军因为革命理想和信仰走到了一起,也因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事业是光荣的、他们的品质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我们生活在如今美好的时代,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洒下了鲜血换来的大好江山。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草地夜行》中提到了一些事件和一些地名,翻来鲜红的历史记载,至今仍让我们的精神为之动容。

燎原星火势,从大别山中来。大别山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追根溯源,大别山名称最早来源于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禹贡》中两次提及大别(大别山)。另外,大别山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大别山脉连绵数百里,是中国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别山南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植被差异也很大。相传西汉时期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在二十岁时曾游历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许多名山大川,当他登上了大别山主峰后,观赏了南北二侧的景色不禁感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大别山区更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红军从浴血中奋起,高举土地革命战争和武装斗争的旗帜,英勇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进攻。在斗争中,三省党组织克服了第一次“左”倾错误的影响,分别举行了黄麻、立夏节、六霍等著名的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及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第三十五师,创立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给中共河南、湖北省委和安徽省六安中心县委指示,将鄂东、鄂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的党组织统一组织起来,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郭述申任书记。同年决定将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任军长,统一指挥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6月下句,鄂豫皖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县王家湾召开,成立了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府。至此,鄂豫皖边区党政军三方面都实现了统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以后,红一军实施进攻作战,分兵东征皖西、西击平汉线,连战皆捷,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并向外扩展。1931年5月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7月召开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鄂豫皖苏维埃政府,1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至1932年6月,根据地向外猛烈扩展,人口由100余万发展到350万;武装力量迅速扩大,其中红军主力由6000多人发展到4.5万余人。1932年7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司令部调集30万余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苏区军民英勇奋战两个多月,但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和在苏区推行过“左”的政策,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反第四次"围剿"失败,丧失从外线打回根据地的条件,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红安檀树岗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将根据地红军统一组织,重建红二十五军,以此为主力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11月30日,省委在檀树岗村南河滩召开大会,宣布新的红二十五军成立,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全军下辖2个师、共7千余人。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分兵活动,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初步好转,反"清剿"斗争出现了新局面。

走到陕北去,迎接党中央。1932年10月,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经鄂北、豫西,于11月到达陕南地区。留下红25军一部和第75、第27师(原独立第4师改称)在苏区坚持斗争。11月19日,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继任主席。随后,曾中生任方面军参谋长(后倪志亮),张琴秋任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至1933年2月,开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约3000名指战员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洛南县境后,于12月10日在庾家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成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5个县工委,初步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下辖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县、13个区、48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人。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4000余名指战员从长安县丰峪口地区出发,离开鄂豫陕苏区,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当时,部队进行了西征北上的思想动员,提出的口号就是"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经户县、周至,沿秦岭北麓冒雨向西挺进,进入甘肃境内,威胁敌人后方,策应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在陇东地区与敌周旋期间,省委和军领导鉴于一时难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便决定北上陕甘,与陕北红军会合,首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再配合红军主力北上。9月初,红二十五军强渡泾河,经镇原、庆阳县境兼程前进,途中多次击败尾追的敌军,于9月15日抵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红军胜利师。至此,红二十五军孤军北上,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会师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原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在红十五军团编成内,先后参加了东征和西征作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并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重要的条件。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昔人已乘黄鹤去,斑竹满园今犹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斑竹园镇位于鄂、皖两省交界的历史名关--长岭关脚下,地处大别山腹地,金寨县西南边陲。历史上的斑竹园地区,不仅包括当下的金寨县斑竹园镇,也包括金寨县的沙河、关庙、吴店和果子园四个乡镇,更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斑竹园是一个红色山镇,1929年5月6日,金寨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当时起义暴动点有11个,其中斑竹园地区就有7个,起义后成立的红11军32师,师长周维炯、副师长漆德玮、政治部主任漆禹源、参谋长漆海峰等都是斑竹园地区的人。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于此,国保单位红11军32师成立旧址朱氏祠、立夏节起义纪念园、红军医院漆氏祠等红色遗址分别列入省、市、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这里,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皆丰碑,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书就了小镇的传承底色。自“立夏节起义”开始,一大批斑竹园子弟加入红军,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中,斑竹园地区的将军就有15位。在这方红色的热土上,勤劳勇敢的人们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政权,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据统计,土地革命时期,斑竹园地区牺牲的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近万人。从金寨走出去的红军战士,太多太多倒在黎明的前夜中。《草地夜行》的作者王愿坚同志也是一位老革命,可惜我们已不可知,作者写作时所描述的老红军和小红军具体是谁。他们也许就是像从立夏节起义中走出来的金寨籍全国唯一六星上将洪学智老红军一般的英雄人物,也许就是红三十二师中默默奉献的红军战士。斑竹园的今日更加的美好,往日的红三十二师红旗漫卷的场景已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我们正踏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上,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最好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概括自己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到“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再到“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创业敢担当,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干事创业敢担当,不仅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还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自觉,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作者:宣自梅,单位: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委党校)】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