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化作一支红烛,照亮深山峡谷孩子们的求学路

时间:2019/8/24 15:50:07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薛成毅

 

【大写的时代·大写的共产党员】

2001年,23岁的门巴族姑娘格桑德吉在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墨脱县帮辛乡小学执教。

帮辛乡是个什么地方?这么说吧,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而帮辛乡则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2000年前后,这里的门巴族孩子小学失学率曾高达30%、升学率则不足30%。教育的缺失,让很多人一生都困守深山。

为了劝学,格桑德吉与同事一起,长年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悬崖小路上奔波往返……十几年来,在她与同事的不懈努力下,当地孩子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升学率都实现了100%。

她像一支燃烧的“红蜡烛”,用爱与责任,在崇山峻岭之中,为门巴族孩子照亮一条走出大山的求学之路。

1、走出大山,但要回去帮助家乡孩子改变命运

有一次,在去劝学的悬崖小路上,遇到一条翠绿色的长蛇在吐芯子。我怕得要死,也没有人来,等了好久,蛇才爬走。

——格桑德吉

2001年,格桑德吉在大学毕业后,主动来到帮辛乡执教。当时的帮辛乡不通路、不通水,也不通电。这意味着,这里不仅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连电灯、电视、电饭锅也没有。

一个经历过都市繁华、心怀广阔世界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人生抉择?

原来,格桑德吉的家乡就在帮辛乡根登村。她上小学时,学校只有一座漏雨透风的茅草屋和两名夜校毕业的民办教师。她还记得,有一个字,“能力”的“能”,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读,还问了好多人。

受益于国家支持西藏基础教育的好政策,格桑德吉于1989年转入林芝市第二小学,接受优质的免费教育。

然而,走出帮辛乡的道路,真的太难了。当时,一群学生在老师、家长的护送下,徒步出发,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露宿繁星闪闪的野外,足足走了六七天,才抵达林芝。

求学路上看到的璀璨星光,点燃了格桑德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于1994年考入湖南岳阳市一中的西藏班,后来又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深造。

“帮辛乡的老百姓要找到出路,教育是关键。”在异乡求学的7年里,格桑德吉心中有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家乡很美,但是太闭塞了。孩子们不上学,一生都走不出大山。我要去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就这样,格桑德吉于2001年主动回到帮辛乡小学执教。此时的学校,已有两间平房教室,但因为公路不通,物资运不进来,条件依然很差。30多个小学生挤在一间宿舍里,时常有孩子偷偷逃学回家。

最初几年中,奔走劝学是格桑德吉和同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好长时间里,一个班的孩子就没有齐过。”格桑德吉说,“我们得挨家挨户去找孩子,远的要走上一天,近的也要走好几个小时,周末基本没休息过。”

让人无奈的是,往往好不容易找到学生家里,孩子却跑到森林里躲起来,家长们则装糊涂说没看到孩子回家。不知道有多少次,又渴又饿又累的格桑德吉,绝望地坐在路边抹眼泪,第二天还是要再去找。“求学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唯一机会,我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她这样对自己说。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在平时的教学中,格桑德吉更是倾尽心血与智慧。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并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生贴补学习费用。

日复一日,在格桑德吉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在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变化中,家长们逐渐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始主动配合学校,支持和监督孩子们去上学。帮辛乡小学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都有了明显好转,并不断攀升。

求学之路,深刻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走向。2003年的一天,一个学习很好的14岁女孩没来上课。格桑德吉赶到学生家里,却发现家长们正在给这个孩子筹备婚礼。她顿时急了:“这个孩子肯定有出息,她上学的钱我来出,她要是考上内地学校国家也会管,你们不要为钱担心,这个婚绝对不能结!”如今,这个孩子不仅顺利在内地读完大学,还像格桑德吉一样,返乡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

2、心怀辽阔世界,却把人生定位于大山深处

当时乡里没有医院,驻村教学点只有我一个教师,不能提前下山住院,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自己家里出生的。

——格桑德吉

帮辛乡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出行之难,超乎想象。从乡里走到最近的公路边,要跋山涉水走上一整天。而这条公路,一年中也只有6月至9月可以通车。其他时间,公路会被大雪封住,墨脱全境成为孤岛。

每年暑假,格桑德吉和同事都有一项重要任务——去已经通公路的波密县采购一年的生活物资。一大早从乡里出发,大家走一天,来到公路边,住一晚上。第二天清晨,搭上顺路的大货车,当晚可以到达波密。粮食、食用油、罐头、鸡蛋、蜡烛、笔记本、铅笔……东西要买全,因为一年只有这一次采购机会。物资往回运时,得雇人背,平均运费大概每斤高达三四元钱。

与去波密相比,帮辛乡内部的山路更难走,因为全部要靠步行。学校里几十个孩子的家分散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两岸,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规定一个月放假一次,一次4天。回家的路山高水险,格桑德吉和同事总是要去护送孩子们,每次往返都要耗时两天。

悬崖边的羊肠小道还好说,靠着崖壁一步一步蹭过去就行了。过雅鲁藏布江,才是真正的挑战。

一条溜索凌空飞起,连接两岸石壁,江水在下面200多米处咆哮而过。男教师在前面示范动作要领:人坐在藤圈上,手里抓着滑轮,“嗖”地一下冲向江对面。格桑德吉是真的害怕,但转念一想,这一关总得过吧。一咬牙,一闭眼,坐上藤圈,“嗖”地一下,她也冲过了江面。

在没有路的日子里,帮辛乡也没有电。白天还好,夜里批改作业、写教案,都要点蜡烛;学校升国旗、做课间操,背景音乐都是格桑德吉的声音;做饭只能靠烧火,老师们要抽空自己上山砍柴;没有冰箱,能吃到的肉都来自在波密买的午餐肉、火腿肠……

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12年,直到2013年墨脱通路才结束。

听来艰苦,格桑德吉却甘之如饴。“与艰苦相比,还是欣慰多一点。”回忆起那段时光,格桑德吉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改变。一个考上林芝一中的男生说的话,让她至今感动不已:“感谢您,老师,没有您当时的严格要求,我现在上不了高中,学不了知识,只能在家种地放牛。”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格桑德吉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青藏高原的大山深处,甘愿做一名默默付出的守望者。

2005年,怀有身孕的格桑德吉被派到宗荣村教学点执教,专门为12名年幼的一年级学生开班上课。等到放暑假时,她已怀孕近8个月。

返回乡里那天,孩子们都来送她,大一点的孩子背着行李,小一点的孩子挽着她的手。走一会儿担心她累了,孩子们就搬块石头用手擦擦说:“老师你坐。”路过一条小河,孩子们又用树叶折成杯子舀水给她:“老师你喝口水。”

分别时,她对孩子们说:“下学期,你们得到乡里来上学了。老师在这里等你们,你们都要来哦。”秋季开学,12个孩子都来乡小学报到,一个也没少。听到这一消息,产假中的格桑德吉泪涌心头:“一下子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3、用爱与责任,照亮门巴孩子的求学路

2013年,公路通到了帮辛乡。这里的教育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门巴族孩子们正在经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格桑德吉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带动当地各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百姓出行方便了,电视、手机、网络也接通了,快速富裕起来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们也更喜欢学习了。

帮辛乡通车后,乡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建起了三层教学楼,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音乐室,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器材,老师们讲课也用起了PPT。门巴族孩子的入学率第一次实现了100%,小学毕业后升中学率也达到了100%。师资队伍也稳定了,再不像以前那样“来一拨,走一拨”。

2001年以来,格桑德吉亲眼见证并参与推动了帮辛乡小学的成长壮大。她先后担任班主任、德育处主任、副校长、校长,并陆续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在带领学校快速发展的路上,她也没有忘记给自己充电,自修了西藏大学函授本科学历。

在喜马拉雅山深处,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格桑德吉像一支默默燃烧的红蜡烛,温柔却明媚,照亮着孩子们的求学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格桑德吉影响下,一批批孩子走出深山,到内地上学深造;一批批青年返回深山,投身家乡基层发展建设。“教育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还在改变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的人生。我为能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照亮过一段行程,而感到格外幸运。”她这样说。

2018年1月,格桑德吉调入墨脱县完全小学担任副校长。同年3月,她又有了新的身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西藏基础教育代言,把最基层的声音传递给党中央,让她又增添了新的奋斗动力。一年多来,她认真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人大代表培训及视察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2019年,全国妇联授予格桑德吉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今后,我仍然会拼尽自己全力,推动基层教育事业发展,让家乡的每一个孩子不仅‘能上学’,更要‘上好学’。”她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可以“忠于初心”——教好每一个孩子,育好每一棵幼苗。

时至今日,格桑德吉仍常想起初次离家路上看到的点点繁星。正是这璀璨的星光,点燃了格桑德吉内心的“红蜡烛”,也照亮了门巴族孩子的前行之路。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