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了山人
欣闻《韵海心舟——缙云三友诗歌选萃》一书刊印,甚为感动。为他们的友谊,为他们的坚守,也为他们的堂·吉柯德精神。
他们相识于求知的少年,相交于校园文学社,又共同创办文学小报,他们都爱好诗歌,都有相同的诗观。缘份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由此开启了他们一生的友谊。
时光荏苒,三个人的际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友谊不曾有丝毫退色,对诗歌的热爱也同样炽热。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万龙生和王端诚不曾离开过诗歌,而石家远则投身教育,晚年重握诗笔,三人重新共步诗坛,于格律体新诗界获得了“ 缙云三友” 的称号。其中万龙生和王端诚两位是我的老师,至今还活跃在诗坛上,发挥着光热,而师伯石家远已于2022年因病仙去,甚为痛惜,今《韵海心舟——缙云三友诗歌选萃》一书的刊印,是对逝去之人最好的纪念吧!
前面讲到,万龙生和王端诚两位老师,一生从未离开过文坛诗苑,写作品、发作品、编刊物、出诗集,同时不忘提携后进,让诗坛有更多的新生力量,做到薪火相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格律体新诗这个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诗歌体裁,从研究,到实践;从宣传,到推广;从网上,到线下;从“东方诗风”论坛,到格律体新诗研究所;从海内,到海外,可谓足迹遍五洲,诗文传四海。有个成语叫著作等身,用在他们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后来,石家远老师退休后回归三人团,也加入到格律体新诗的创作研究和推广上来,之所以一回归就能同步,是因为诗歌理念的一致,这一点尤显难能可贵。
我们知道,格律体新诗,在诗界属于小众诗群,并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虽然闻一多《诗的格律》一文从1926年发表至今已近百年,但新诗的格律化过程却屡经波折,并不顺畅。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格律体新诗有了新的推广发展道路,相信终有一日同风起,会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格律体新诗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推广普及等方面,重庆无疑处在了全国的领先地位,属于龙头,这当然离不开万龙生、王端诚两位老师的领军作用。他们的大力倡导和宣传,吸引了石家远老师的回归,并参与到一起共同为之努力,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紧紧跟随,并向外辐射。其中一条线,就辐射到了千里之外的沿海都市——上海。
三位前辈老师一直致力于格律体新诗的研究、推广和创作,作为他们的后辈及学生,秉承他们的志向,当然在坚持自身创作的同时,也要致力于格律体新诗的推广和普及。每当迷茫之时,我会远望重庆方向,那里正如一轮红日喷薄,为我指明方向并给我力量。经过数年努力,现在我所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已经有一批稳定的格律体新诗创作队伍,他们创作格律体新诗,朗诵格律体新诗,为之采风,为之活动,通过格律体新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趣,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赞美人间的温情。而影响所及,这股风潮也正在向上海全市蔓延。比如去年年中松江的行吟诗社联合上海北新诗社在松江泰晤士小镇举办了“我心中的祖国”格律体新诗专题朗诵会,年底北新诗社又主办了上海市第二届“北星杯”格律体新诗有奖大赛,行吟诗社出版了《我的诗歌情怀》格律体新诗集等,为格律体新诗扩大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如我这般受老师影响,致力于格律体新诗推广工作的,全国各地并不是个别,想来老师们也略有可慰吧。
通过《韵海心舟》这本诗集,我看到了老一辈诗人对新诗诗体建设的不灭情怀,对格律体新诗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把对人世间的关爱与思考融进诗篇,笔耕不辍,怎不令人叹服!而他们播下的火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后人承继接力,不断传播。我们有理由相信,格律体新诗这种传承中华诗歌血脉,符合国人诗歌欣赏习惯,非常接地气的新诗形式,一定会发扬光大,花开满园。在这里,我也模仿诗集中石家远老师《糊涂的老歌》一诗创作之法,借用另外一首老歌的歌名来作结吧:“明天会更好”!
主编:薛钦泽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