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源于对传统艺术的执着

时间:2023-5-18 19:09:14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禾子

结识杨哲三,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我任重庆磐溪画院副院长。他任副秘书长。除了工作上的往来,平时接触不多,自然彼此了解不深。


       壬午年初他在杨家坪凯地广场举办迎春书画展。作品多为他几十年来自己的创作共百余幅作品,看后甚有好感。


       哲三1949年出生在渠县一个封建的文人家庭,其父亲杨荣老人八十岁时,还能写书法小楷,他读书也是祖上所教。母亲陈大富虽识字不多,但因其父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善书画,所以母亲出于对孩子的希望,总是耳提面命,督促他写字读书,并讲外公读书学习的故事和会书画得到当地人尊重。由此他萌发了对书画的爱好。可以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所以他对母亲很敬重。他十几岁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临摹过前人几米长的山水长卷。此画由百岁书画家晏济元先生题卷头,一米多长,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足见他的苦心与意志。


       70年代随“知青流”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思想苦闷,情绪低落,除了应付劳动外,所有时光都倾注在书画之中。不分白天夜晚、春夏秋冬,都在如豆的油灯下和昏暗无窗的茅草房里画画、写字、篆刻、读书、作诗,这几乎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曾向我展示过几张莫过于巴掌大的小画,是临摹八大山人初试之作。尽管还缺乏神韵气势,但大体可以辨认其行踪。那发黄而粗糙的纸,记录着岁月的流逝与物质条件的艰苦。但又可以说明他对艺术的执着。“务农八年”的闲章是他当知青时所刻,带有自嘲之情。
      哲三性格内向,对人平和,衣着朴素,在憨厚中又略带儒风,这可能与他热爱民族书画分不开。他能在艰苦中生存,在博大的传统文化中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师从和其学习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传移摹写”的路子在走。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书画,凡是重庆书画界的前辈,他都不择门户,携带着那雅拙习作,登门求教,聆听点拨。他早年曾向文史馆员书画名家江友樵先生入室学习书画,深得江的赏识。同时又向阎松父、晏济元等老一辈书画家学习书画。曾向已故篆刻家曾右石先生学过金石,受益匪浅。60年代中期,神州大地“文革”狂风席卷,民族书被视为“黑货”,书画家惨遭浩劫。就在这时一个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四川美术学院杨主一教授并拜他为师。早出晚归,虚心求教。经指教,画艺日增。杨曾赞评说“哲三善画山水,笔墨飘逸,线条流畅,朴拙雅凿,前途无量也。”这也是前辈对后生的鼓励和期待。因此他更加勤奋,不顾囊中羞涩,购买纸笔,全心身地投入书画研究。


       “摹”就是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选择何人是衡量书画家学养和鉴赏力高低的标准。哲三经过缜密筛选,咬定倪云林、石涛、八大山人不放。
       倪云林是“元季四大家”之一。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画的形成与成熟。哲三经过反复的认识、揣摩、对临,从中悟出来的是“云林茅亭不住人,岸头几株杂树生,独创折带皴法好,看似平淡得天真,饱读诗书心怀广,好研佛道喜山林,得艺多从高手出,以少胜多过世人。”哲三这诗,道出了他对倪画的认识。其看法是切合实际、言之有理的。


       石涛是清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先师。他的画论、画迹深受后代书画家推崇。他能在摹古、仿古的甚嚣尘中,排除异议,独立自主地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其意义非同一般。哲三以他为师,一面临摹他的作品,一面收集他的画册、画语、著作,精读细品。以从中悟出石涛绘画的内涵。学习石涛,不单纯是学习运笔用墨,皴擦点染,章法布局……而且他对石涛的题画诗、书法、印章也作过分析、研究。他认为石涛作画,每画必题,每题必精。一般是下重上题、右重左题、左重右题、前重后题、散处多题、大空长题,有时一画数题多题等格式……在书画上石涛真、草、隶、篆都用在题款上,有时一幅画题几种书法,但看不觉得生硬反而使画更完整,增加可读性。这些认识是他几十年研究的成果。


       哲三崇拜石涛的同时,又对八大山人的水墨花鸟画产生兴趣,临摹过不少作品。尽管略乏神似,但八大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就会愧对祖宗,背离华夏。四十年来哲三坚定不移地埋头于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他采取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其实传统也是要发展的。发展首选为审美观念的转变,其次才是内涵与技巧的更新。当今书画,应该与社会同行,与生活同行,与道德、素质教育同行。紧跟时代,反映生活。观念转变后,才能付诸实践。于是他便走出画室,背着那被岁月啃秃的画夹和笔墨纸砚:三次去乌江、四次去三峡、二上青城山、数次去大巴山写生。走出重庆,去四川、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写生,登临张家界、鸟瞰峨眉山,到九寨沟游小三峡,进入西双版纳傣寨及热带雨林,去拾捡民族地区的风情,领略名山大川的绰采。回来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感受,精心创意,倾泻纸绢。近几年来,他创作了不少带有新意的作品,如国画《红岩春色》,参加重庆市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美展,获得好评。从《农家乐》《新开发区》《西双版纳风光》……


       这类作品,又以浓墨重彩歌颂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城乡的新变。

作者简介:

李来源 (1933-03-01-2020年1月28日),别名禾子, 四川西充县人。 擅长美术史论。1951年考入成都艺专应用艺术科,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美术史研究生。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曾在国内外发表美术评论、美术考古、美术史研究、艺术评论百余篇。合编出版《中国古典画论史实》。(石牛供稿)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热点新闻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