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6 13:40:53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大渡口歌唱四月
文/许大立
人间四月,书香扑面。应王雨教授力邀,去大渡口参加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新书分享暨采风活动。四月活动太多,人也倦怠,但他的邀请是不好推却的,感情太好,交往甚笃,再忙也得去应酬一下。
一早赶到大渡口区的重庆工业文化博物馆与队伍会合,看到会议日程,方知这次来的可不是一般人士。居然有大名鼎鼎的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名誉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会长丹增先生,有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白庚胜先生,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先生。还有三位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龚盛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祥夫,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浩。熟知的还有广为传播的电视连续剧《潜伏》原著、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龙一先生。此外,还有多位中国作协的书画名家。如此强大的阵容来到基层采风,的确罕见。
我则心中暗喜,此行不虚!余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在重庆晚报和重庆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时,曾和中国作协以及各地报纸副刊同仁联系密切。自1999年调任重庆经济报总编辑后,因为专注于报纸的生存和发展,即与中国作协以及报纸副刊同仁渐行渐远。已经很多年没去中国作协大院里逛逛了,我想,那座大楼兴许容颜未改,但是各级领导和部门人员必定早已新老更迭物是人非了。
所以,和各位文学界大侠握手寒暄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也是中国作协会员,入会快30年了,欢迎您来重庆,向您学习!白发苍苍的我谦虚的姿态立刻赢得好感,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了一片。其实,作家无分老幼,作品说话,这帮人多数比我年轻,但作品肯定比我强得太多,尤其是茅奖、鲁奖作家,担任了省市作协副主席以上职务的作家,没有几刷子是很难服众的。
印象最深的自然是丹增先生,他气度高雅,笑容可掬,略带藏族口音的普通话,乐感很强,好听入心。尤其是他对解说员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他永远跟在解说员身后,静静地听着,不插话,不落下,不冒进,听着那位帅哥海阔天空地解说历史,解说中国钢铁工业百年演变天地轮回。
新书发布会现场
丹增先生没有部级高官的架子。和你说话,眼睛专注地看着你,微笑着听你说完,而后轻声回答你。他在大渡口图书馆赠书仪式上,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纵论书与生活的哲学内涵,生动形象,赢得阵阵掌声。晚饭席上,他只吃菜不喝酒,我说丹增老师您是藏族人,我认识的藏族朋友都喝酒啊,我的大学藏族同学都喝酥油茶青稞酒。他对我一笑说,是吗?那就来一点吧!于是,这位享誉天下的作家也和我们一起举起了酒杯。
丹增主席早年曾在西藏日报当过领导。闲聊中有人说到某位作家在部队因为一篇文章改变了命运。我问他认识冯泽田吗?他当年就是在林芝当兵写文章上了军报,被调到西藏日报做了记者。丹增主席接话说,冯泽田啊,我太熟了,他在哪里?我说在重庆啊,是我们集团晨报的原副总编辑。我立马拨通了冯总的电话,接通了,可惜,他刚刚回安徽老家去探亲。他们在电话里热聊了好几分钟,相约找机会再见面。老同事失联多年就这样联系上了,你说这事巧不巧?
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先生也是团队里的明星。他在大渡口区图书馆面对作家、书法家的讲话颇具幽默感。他说,小时候家里穷,读书时学过《朱德的扁担》,于是他和姐姐就学着朱老总在属于自己的小板凳上用毛笔写上了名字。这应该是他最早的“书法”。如今姐姐的板凳早不见了,他的还在,“刘醒龙”几个字也在。我听说他前几年身体不好,问他近况如何,他说生过一场大病,吓人的白肺,在沙发上趴了整整三年。居然熬过来了,一切向好,仍在写作。
我以前不认识白庚胜先生,甚至不知其人其职。这位中国作协现任副主席也不多言,在大渡口区图书馆五位与会作家新书发布会上,也是再三推却才说了几句话。但不说不知道,开口方知是大才。简略而通达,逻辑性特强,几句话就把书与人生、书与世界的哲学关系,说得透彻明亮,如繁花抖落一地。最有意思的是晚上吃饭,主人递上啤酒,他说我喝老白干。见我也端着啤酒,说,你怎么也啤啊,我姓白,给我点面子,陪我喝点白的吧。恭敬不如从命,我虔诚地大口喝着白的,他却认真地舔着酒杯。我喝完了一杯,他还端着大半杯在那儿晃悠,惜酒如金地抿着呢。我笑着说,哈哈,我知道白主席身边坐着“当家的”,理解理解。大伙捧腹,满堂欢声。
小饭馆地处公园附近,绿树环绕,特别幽静。邻屋有搞团建的年轻人,激情洋溢,放声高歌。王雨教授一时兴起,怂恿我说,大立嗓子好,也来一曲,比比他们。我趁着酒兴说好,唱什么?正好此次团队里有两位南开大学的博、硕美女留学生,分属俄罗斯和乌克兰。我用俄语唱了几首他们熟知的民歌,不出所料掌声如雷。她俩很诧异这个中国老头怎么能把俄文歌唱得这么好?王雨教授解密说他是川音学声乐的,也曾学过俄语英语,于是饭桌上啧啧声四起,她俩也是一脸的佩服。
在众作家强烈要求下,我又唱了一首《三套车》,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当年毕业考试曲目。于是这饭馆小小的空间被我沧桑的歌声撑满,溢向室外,溢向夜空……于是,无论是老者还是青年,无论是我们还是他们,都加入了歌唱,在亢奋的歌声里回忆、畅想,寻找自己精神的归宿与过往。
这真是一个真情毕现难舍难忘的四月之夜。
作者许大立系重庆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