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探索格律体新诗的未来与发展,成渝两地诗人学者展开对谈

时间:2025/3/15 10:09:33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都与重庆,同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新时期中国诗歌运动的大本营。多年来,成渝两地的诗人、学者、评论家见证了新诗的历史与发展,也思考着新诗的未来。3月10日下午,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四川省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成渝乙巳之春文化交流活动”在川大江安校区文科楼开幕。活动中,成渝两地的诗人、学者围绕格律体新诗的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参加活动的嘉宾。

成渝两地格律体新诗运动发展蓬勃

“重庆是‘新诗二次革命’三大任务之一的‘诗体重建’的重要基地,另一个重要基地就是成都。”现场,重庆格律体新诗活动发起人、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所长万龙生从理论研究、组织建设、创作实践等方面,对重庆格律体新诗的发展概况做了介绍。

他表示,改革开放后,西南大学教授邹绛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对复兴现代格律诗浪潮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初,揭起“新诗二次革命”大旗的西南大学吕进教授所在的新诗研究所,也是国内第一家对格律体新诗支持极大的学术机构。“因此,重庆有很好的新诗格律建设基础,这些基础让重庆成为推行“格律体新诗”概念的先行地,并有众多诗人**新诗格律理念。”

2019年,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现名研究所)成立,组织成员创作并发表了不少作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今,通过创作实践,诗人们对格律体新诗研究形成的理论更加坚信,能更熟练地**“相体裁衣”理念,通过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复合式的“三分法”,佳作不断涌现。

▲交流现场。

四川省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会会长余小曲直言,重庆的探索和实践有力助推了四川格律体新诗的进步,成渝两地已经构成中国格律体新诗的重要一极。他介绍,2005年,“东方时空”网站在重庆问世,确立了“格律体新诗”名称,格律体新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成都建立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格律体新诗命名的网站,吸引了数千名诗友,不乏各界专家、教授。

2017年,在四川省诗词协会的支持下,首个格律体新诗研究会在新都挂牌。同年,第一个基层创作研究基地诞生。2023年,成渝两地协作,建立起四川格律体新诗创作会的永川基地。“我们以万龙生老师倡导的‘三分法’为基础,构建格律体新诗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格律体新诗的外在形式、内在结构等要素,并且保持与重庆频繁互动,让川渝地区的格律体新诗发展产生了全国性影响。”余小曲说。

格律探索对新诗未来建设意义重大

“放眼全国,为什么只有重庆和四川有格律体新诗研究会或研究所,我想这是有历史根源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四川大学教授李怡认为,格律体新诗本质上就是对新诗音乐性的探讨,而从重庆和四川两地的百年诗歌传统来看,川渝两地在诗歌发展上始终有着共同的追求。

他表示,诗歌的音乐性一直是诗歌领域不断思考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何其芳是重庆人,曾在四川工作;同样还有诗人吴芳吉,他也是重庆人,在四川工作。在大家从古典诗歌向新诗探索的阶段,吴芳吉有着重要意义,他处于古典诗歌向新诗转折的关键位置,开启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如何看待新诗的格律探索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此,李怡表示,诗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关键就在于它的韵律性和音乐性,小说等文体即便没有明显的韵律也可以成立,当然它们也有自己的节奏表现形式。但对于新诗来说,韵律和音乐性是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所以格律探索对于新诗意义重大。不过,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在探索过程中,大家还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样能为研究留下更大的空间。”

这些研究空间包括诗歌平仄等问题。李怡认为,现代汉语的发展为汉语平仄带来变化,“比如现在更多用轻重音来替代传统的平仄,这和现代汉语的特点紧密相关,总体来看,格律体新诗本质上就是对新诗音乐性的探讨,格律探索对新诗的未来建设非常重要。成渝格律体新诗‘一会一所’正在通过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和跨区域联动等多方面努力,体现出新诗诗人们的责任和担当。”

活动期间,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所向刘福春诗歌文献馆赠送书籍,重庆九歌朗诵社还带来了新格律诗朗诵表演。主办方表示,本次活动不仅促进了成渝两地诗人的深入交流,也为新诗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新诗的未来发展是有力的促进。

主编:薛钦泽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