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作家龚盛辉《一台机器的百年沧桑》

时间:2024/8/19 11:28:46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龚盛辉

我是一台机器,是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的名字叫“8000(HP)马力蒸汽机 ”。我是一个庞然大物,亦是一个大力士:我的功力高达8000HP、最高转速可达70转/分、总重量约250的,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都容不下我高大威猛的身躯。

我是1905年由英国谢菲尔德市梯赛特戴维兄弟公司制造,于1906年清来到中国,是中国轧钢工业史上第一台轨梁轧机原动力。我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我的祖地英国有关。

1840年,英国用钢铁铸就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数千年闭关自守的国门后,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师 之长以制夷”思想主张。当英、法帝国主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度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后,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师夷之长”思想,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开始举办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

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督粤期间,提出在广州城外兴建铁厂,并电告出使英国大臣刘瑞芬及后任薛福成,向英国订购铁炉两座。19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随即将拟建之厂移至湖北,在武昌成立了湖北铁矿局,兴建汉阳铁厂,先后建成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炼钢厂、钢轨厂、钢材厂等十个分厂,并于1894年投入生产,比日本最早的八幡制铁所早了七年,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1906年即我出世的第二年,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将引进到中国,先是安装在广州,后又转到汉阳,为汉阳铁厂轧钢提供原动力。

此后,中国钢铁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全国先后建成了汉冶萍炼铁厂矿股份公司、大治钢铁厂、上海炼钢厂、鞍山钢铁厂、本溪湖钢厂等数个现代化钢铁厂。这些钢铁企业,虽然在中国封建半封建社会里历经磨难,但依然对当时的军工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上海炼钢厂。其前身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中国第一个炼钢厂——江南制造局炼钢厂。自1891年首次出钢,到1911年累计炼钢上万吨。1929年6月,炼钢厂与兵工厂脱钩,改名为上海炼钢厂,当年便完成了“浇铸280kg、500kg、180kg炸弹壳3550颗”和“制造180kg飞机炸弹壳1万颗”的硬性任务。在26年时间里,上海炼钢厂共炼钢近万吨。

正当中国钢铁工业坚忍不拔、顽强成长之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完全侵占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后,又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在此期间,日本先是牢牢控制了位于我国东北的鞍山和本溪湖钢厂,继而又掌控了华北一带的钢铁企业,并牢牢控制了出海口,造成了中国国内钢材、生铁奇缺的局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随即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如果位于长江流域的钢铁企业再遭日军控制,中国将面临无钢可用的危险境地,到时中国拿什么制造枪炮、弹药?用什么抗击强敌日寇?

1937年7月12日即“卢沟桥事变”第五天,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10月29日,国民政府正式确定四川为抗战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随着抗战形势的日益危急,为避免出现中国钢铁工业被日军完全控制的危险局面,国民政府开始布局湖北地区钢铁工业内迁事宜。

1938年2月14日,翁文灏与俞大维联名向蒋介石递交签呈,呈请组建钢迁会,负责汉冶平煤铁股份公司、大冶钢铁厂、上海炼钢厂、六河沟铁厂的设备、人员西迁重庆,尽快重建、投入生产,并提名杨继曾、张连科、杨公兆、恽震、程义华、严恩棫、胡霨等人担任委员。蒋介石复电准予照办。3月,钢迁会正式成立,汇聚无数爱国志士,担负起将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他各钢铁厂择要西迁至大后方的重建的重任。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钢迁会众志成城,共赴保钢救亡的战场。被历史学家喻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悲壮西迁大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这年3月,为了保存与日本侵略者“拼死一战”的本钱,在国民政府“钢铁石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组织下,我作为西迁的第一批设备,与汉阳铁厂主要设备一道,开始踏上沿着长江溯流而上的西迁之路。

西迁之路漫长且艰难。宜昌地处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是出入四川必经之地、咽喉要道。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险象环生,急滩、险滩、浅滩近160处。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1500吨以上大船,到达武昌码头后,均需换乘大马力小船,再溯江进川,物资、人员运输费时费力。而对西迁人员和物资最大的威胁,还是日军的空中轰炸。从我踏上西迁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开始面临日机的轰炸。

那天,当我随船来到宜昌时,正遇上日军飞机大轰炸,装载着我的重要部件——飞轮曲拐轴的轮船,不幸被一颗重磅炸弹击中,我与轮船一道深入江中。

为把西迁人员和我们这些军工设备运抵重庆,中国人付出了巨大代价。数以百计的轮船被敌机炸沉,成千上万的中国抗日军工牺牲。仅负责运输我们钢迁会所属人员、设备的民生轮船公司先后有16艘船只被炸沉炸毁(包括民生公司吨位最大的“民元轮”),69艘船舶被炸伤,117名员工壮烈牺牲,76名员工伤残,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我们钢迁会在运输过程中也有23名工人被炸死、58人被炸伤。一路西迁、一路血啊!

1938年10月,我与钢迁会的3万多吨设备器材,终于来到重庆大渡口区。这时,抗战形势进入关键时刻,枪炮弹药消耗巨大,兵工生产急需大量钢铁材料生产武器装备。为把重庆钢铁厂尽快建成、尽快投产,一场特殊的战斗打响了。

遗憾的是,由于我的重要部件飞轮曲拐轴被炸沉江中,暂时不能再为中国钢铁事业出力。但让我欣慰的是,我看到成千上万的建设工人来到了这里,大渡口这片昔日寂静的丘陵地带,忽然间热闹起来,工地上灯火昼夜通明,劳动的号子、打夯的声间响彻云霄。重钢人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始投产,创造了抗战背景下工业建设的“中国速度”、世界钢铁工业建设史上的“中国奇迹”!

蜗居于库房的我,和大家一样经历了日军对重庆为期六年的战略大轰炸。这期间,日机共对重庆发动218次空袭,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间,使繁华的重庆市区大半化为灰烬,财产损失无法计算。

作为大后方钢铁基地的重钢,更是日机破坏的重点目标。仅1940年到1941年的一年时间里,日军就三次轰炸厂区,炸死员工100多人、炸伤数百人,炸毁房屋无数。但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重钢人没有屈服,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求助同胞,加紧生产,支援前方作战。

抗战时期,重庆兵工承担了全国械弹三分之二份额生产任务,共生产各种枪弹8.54亿发,步枪593.4万支、捷克式机枪117.2万挺、马克沁重机枪108.6万挺、各种火炮14万门,各种炮弹598万颗。生产这些武器弹药的钢铁材料,全部来自重钢。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组织下,将我的重要部件飞轮曲拐轴打捞出水,我得以修复并投入使用。从此,我那铿锵有力的轰鸣,开始在钢城上空回响,犹如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于1952年4月10日,试轧成功中国第一根重轨——中华式38kg重轨,并用该产品铺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该机马不停蹄、不负众望,不断开发生产出新品种,实现了矿用槽帮钢产品系列化。其中18号槽帮钢于1983年创国家银质奖牌、军工用复钢深冲扁钢荣获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年里,不仅累计生产各类钢材、钢坯380余成吨,还创造了一系列“中国第一”:

1950年,中国第一根钢轨成功轧制。

1951年,中国第一块铁道垫板成功轧制。

1953年,中国第一块高铝基质塞头砖和袖砖研制成功。

1954年,中国第一块高铝万能弓型钢包衬砖研制成功。

1955年,中国首次成功枪弹用沸腾钢。

1958年,中国第一台工业性连铸机研制成功。

1961年,实现中国首次成功试炼枪弹用镇静钢。

1962年,中国首次成功轧制蒙乃尔合金板。

1962年,中国第一台250mm钳式行星轧机成功研制。

1964年,中国第一台1700mm弧形连续铸钢机试验成功。

1964年,中国首次成功试制18号矿用槽帮钢。

1965年,中国首次成功试制高炉喷吹天然气冶炼技术。

1973年,中国第一台700mm钳式行星轧钢机正式投入生产。

1979年,中国第一块20g锅炉钢板金属产品成功轧制。

1982年,中国首次成功试轧铜钢复合板。

……

1985年,重钢型钢厂进行节能改造,电动机取代了蒸汽机,我作为中国最后一台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轧钢原动机停厂下马,我被拆除,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

2005年,型钢厂建立厂史馆,我被重新安装。

2011年,重钢环保搬迁,原址建设重庆工业博物馆,我被命名为“百年动力”,成为镇馆之宝。

如今,我静静地躺在重庆工业园大门一侧,继续发挥余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介绍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振兴图强的历史、中国钢铁工人的无限荣光,讲述中国百年的风雨沧桑和中国钢铁工业的百年风云际会。

龚盛辉简介:

他是一位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湖南江永人。‌他在1978年2月入伍,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龚盛辉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1994年,他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包括《中国北斗》、《铸剑》、《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前行》等。他的作品涵盖了报告文学、长篇小说以及中篇小说,展现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历程、国防科技大学的自主创新历程、超算技术的发展等多个重大题材。

龚盛辉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荣获了多项奖项,包括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二届、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科技和国防的强大力量,还深刻描绘了参与这些重大项目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