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10 16:20:00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日前,比较全面和仔细地阅读了陈道学先生的作品,深以为这位即将步人八旬的画家的艺术应该引起业内关注。这不仅在于他的中国画艺术的品格,更在于无论从艺术思想到绘画实践,他的艺术在一些方面对当今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创作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传统功底是中国画创作的出发点。
陈道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求学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这所有百余年历史,以文史领域学术积淀深厚著称的学府在共和国建立初期曾汇聚了杨永清、刘雨耕、梁白云、段虚谷、李际科、苏葆祯等一批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这些传统学养甚深的艺术家大多是在抗战时期学成于内迁大后方的著名学府--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艺专,以及正则艺专等。基于此背暑,在学理上,陈道学的艺术一方面通过梁白云、苏葆祯先生等力求接续以黄君璧、张书旗为代表的原中央大学艺术体系的思想和风范。另一方面又从李际科的绘画中领悟以潘天寿为代表的原国立艺专中国画体系对笔墨的讲究和形式的关注。陈道学曾对我谈起他对黄君璧山水画具有的雄壮、苍健气魄的向往和对张书旗花鸟表现出来的明丽、雅秀的喜爱;而李际科绘画中对用线的讲究和力度的把控,以及笔墨在物象塑造和本身审美价值的体现,让陈道学看到绘画艺术形式语言对于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建国六十余年来,从昔日以文史学科为主体的师范学院发展到今天涵盖文理农科等领域,列入实施国家“211工程规划”的综合性大学。光阴荏苒,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艺术教学体系的基本格局,以及坚守的学理诉求和清晰的学人学术传递虽有形式上的变化,却无本质上的更张。尊崇传统,敬仰经典,一直是这所学校中国画教学历来奉行的圭臬。基于传承之上的发展,基于共性之上的个性建造,是西南大学几代师长对学子的要求。半个多世纪以来,薪火相传,立足传统之上的文化自信和立足现实生活的艺术创造,成就了西南大学几代中国画家的成长和艺术的建造。陈道学和他的中国画是其中凸显之一。他1957年人学,三年后停学留校助教,1962年复学本科,1965年毕业。也就是说,他在西南师范学院素有的讲究传承的艺术氛围中浸润长达八年之久。这无疑对铸就他中国画坚实的基础,进而建造自己的艺术风貌和品格至关重要。当我们看到这些年来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西南大学几代中国画家,无论是山水画或者花鸟画,其作品彰显的深厚传统功底和富有个性的探索时,就不会追问陈道学艺术求索之路的出发点在何处!
立足传承之上的开拓与发展
纵观陈道学的艺术生涯,会看见他的绝大部分创作是关于川江,包括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沿岸景色的描绘,即使城市风光也多半是立足江水景色之上的观照。这是因为受黄君璧、梁白云等前辈艺术所彰显的壮美山水影响,还是因为自幼生长在长江边对江水景色有特殊的情结使然呢?我没有问他。我以为无论如何,几十年来,他无数次沿山川河谷的行走,以及无以数计关于大江小河的写作,应该是缘于对以川江自然风光为代表的祖国大好河山的钟爱和眷顾。因此,从根本上来看,陈道学山水画风貌的形成和文化品格的建造是积淀在他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使然。
从艺术递嬗的层面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一代师长身旁耳濡目染八年,陈道学认识和掌握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法度和程式。但他非常清楚,仅仅懂得和掌握这些法度和程式是远远不够的。怎么把所学运用于表现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和热爱的大千世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才是毕生所求。于是,他沿长江而下,湖嘉陵江上行。走乌江百里画廊。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背着画夹,提着行囊,或只身,或结伴,步行川江流域数干公里,跨过江边的沟沟坎坎。走进岸边的村村寨寨,从中感受大自然生发的鲜活与真诚,体验现实生活拥有的丰富与多彩。无数次应景写生,无数次与天工对话,给陈道学的画笔中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曾几何时,他所承接的法度与程式渐渐游离于原来的规范和形态而成就为一种富有生命力和独特个性的山水画表现方式。
作者:凌承纬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