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9:06:41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文:袁野
收到《雾里梅花江上烟》这本书,从文字开始认识作者张昊老师。后来围绕这本书的一些细节及历史故事,我们多有通讯交流。因为文字我们仿佛是相识多年的朋友,文字让作者与读者之间没有了陌生感。
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作者的创作经历,我上网查找张昊老师早期的一些文学作品。于是看到那篇刊登在《重庆晚报》上的《雾里梅花江上烟小三峡外又新年》的新年小作,时间是2021年。内容大致是作者因为一次意外扭伤了脚,遵循医嘱“伤筋动骨一百天”,落了个宅家办公的清闲;尔后又因为春节回河北老家过年,返城后居家隔离十四天。因了这两次“慢下来”的时光,让他与居住了七年的住所有了一次亲密的朝夕相伴的机会,让他认识了平日里匆匆擦肩而过的大叔大妈们,让他认识了小区里的花花草草。
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隐埋在心底那丝丝缕缕的乡愁,就如莫言说:乡愁是家乡的红高粱,风吹过的时候不停摇晃。时过境迁,那个来自“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的槐乡青年,怀着看山看水的梦想来到碚城这个山水林泉湖皆备的地方,把乡愁和梦想凝聚涓滴笔端,从《绿带环绕的嘉陵江》《峡砚玲珑沥鼻峡》《泉水暖暖温塘峡》到《北碚的街道》寻找《绿野仙踪金刚碑》《都市盆景多鼠斋》《雅舍与月亮田》《数帆楼外数风帆》······纷纷涌入作者这本《雾里梅花江上烟》,跟着作者的笔触遍览书中的山川秀江,街道巷陌,雅舍良田,风物人情,没有浮夸的渲染,缓缓如溪的笔墨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北碚山水画轴。掩卷回思,意韵绵长。
文章开篇以“谈起碚城,绕不开的就是一个‘碚’字。”将这本书的内容浓缩在这个“碚”字说开去。碚城说碚,运用词典中对“碚”字简明的注释,引经据典,说文解字,简明却不简单。地名背后蕴含的历史深意,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碚石本是从马鞍山绵延而来的一道石梁,江岸相连,恰好防风防浪,围成了一个可供泊船的天然码头”,寥寥数句,便把先人逐水而居,拓荒垦地,繁衍生息的历历往事,描摹得淋漓尽致。“很多从嘉陵江到重庆的船只都来这里停靠,逐渐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渡口,有了渡口,周围的人气自然慢慢凝聚荟萃,于是就有了场镇。有了场镇,人口迁徙蕃息……”读至此处,无不对在这巨石偃卧,浊浪滔天的荒蛮之地开疆破土的先祖肃然敬仰。北碚,这个被蒹葭连绵,峰峦峻岭,浊浪险滩所庇夷的丰盈而敞阔的净土,后又盖因卢作孚、卢子英兄弟的高瞻远瞩,率先垂范精心建设,将它从一脉巨石放任在岁月朗风的淘洗中,逐渐锤磨成一颗嵌镶在嘉陵江小三峡上的锦华毓秀明珠。循着作者梳理的历史脉络,慢慢回溯北碚的历史高光时刻,那些于我们陌生而隔膜的北碚历史渐渐清晰明朗。
窥瞰北碚古往今来,旧日北碚渡口的繁华与喧嚣,战火烽烟的沧桑与悲壮,抗战时期“三千名流下北碚”的英雄壮歌,战时陪都的“小陪都”,作者简洁明了地向读者呈现出来。这座江边崛起的小城在铿镪沉稳的历史节奏中积淀的交通要塞,城市风貌,人文特色,注定碚城非平凡之地。作者此篇名为《中流砥柱碚》,我觉当之无愧。文末那句“那遄飞的逸兴怕是连这中流砥柱的千均碚石都拽不住了哟。”这里引用《滕王阁序》中的“逸兴遄飞”,大气内敛,勃发飞扬的碚城与别处迵异生辉。
二
北碚的历史一旦开启,就难以放下。
北碚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独具的抗战文化在西部乃至全国都熠熠闪光。在开始整理《雾里梅花江上烟》这本文集之前,张昊也曾有过困惑:就抗战时期“三千名流下北碚”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丰姿多彩而言,正如书中写到“全国的思想精英一下子集聚在祖国西南地区这个小镇上”,老舍,梁实秋,贺绿汀......如若全景似的再现怕是写上几本书都写不完,在笔力及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再重现那段历史的高光,张昊在选择每一个景点,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切入点的把握上,我觉得他都拿捏到位。
在北碚的发展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就是被誉为“北碚之父”的卢作孚先生,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卢作孚先生在北碚改善生态环境,拓宽道路,广植花草树木,创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兴办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等等,并创下很多当时的中国第一。所有这些丰功伟绩,作者没有用华丽的篇章唱赞歌,而是从一份报纸开始,到一棵树,一条街道......循序推进,让读者从文字的浸润中对这位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实业家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抗战时期在北碚寓居的文化名人创作的文学作品繁星璀璨,其中当数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第一,二部)和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蜚声海内外。作者在创作《雾里梅花江上烟》的初期,一次又一次地踏访“四世同堂纪念馆” (老舍旧居)和梁实秋旧居雅舍,在这风貌依稀的名人旧居,作者终于找到了富予生趣的灵感,以《都市盆景多鼠斋》和《雅舍与月亮田》为题目,以梁文茜先生《忆雅舍》和舒乙先生《第二故乡的梦》为线索,通过对两位大师旧居的描绘再现了当时那个特殊年代,是在怎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皇皇巨著。在这两篇文章的着墨上,作者一改拘谨平实的风格,文字轻松而诙谐,穿插老舍先生“多鼠斋”和梁实秋先生“聚蚊成雷”两则小故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全面认识和还原一个真实的又富有丰富情趣的作家,这种诙谐的笔风非常贴合老舍先生幽默健谈的个人风格,对两位文坛巨匠居陋室而怡然自乐的大家风范无不景仰膜拜。
我在舒乙先生《第二故乡的梦》读到这样两段文字:2004年2月3日,我专程到北碚为雅舍对外开放剪彩,雅舍修得极漂亮,成为国内最好的作家个人纪念馆之一……我去过台北的师大,那里也为梁实秋先生建了一个纪念馆,只有一间房,里面东西很少,和梁先生在台北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很不相称……
看完之后我内心竟然涌起小小的感动,于《雾里梅花江上烟》的作者张昊,于北碚,一个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一个为了保护名人旧居。当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销声匿迹的时候,雅舍和四世同堂纪念馆仍然闪烁着亘古不变的魅力,我们何其幸!
三
《雾里梅花江上烟》收录作者八十一篇散文,我感动于作者跋山涉水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描写,每一处风景都在讲述一段生动的故事。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这座城市的人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文字,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甚有读者按图索骥,探访位于北碚东阳西山坪的天子寺。
从这个角度讲本书的出版将为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本土的推动力,也将为北碚旅游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我们再游北碚的某一处景点,欣赏某一处文物时,会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
对人文历史的把控,如若太感性抒怀可能会有“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之困,而作者却很好地驾驭了这一点。张昊在后记里谈到,对于集结这本集子怀着惴惴不安,觉得一个外乡人写出的游记杂文会不会漏洞百出,却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小心翼翼加上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严谨,用最熨贴的笔触,去除那些空茫氤氲的散漫和主观化的东西,以还原真实历史的平常之心和夯实的文学情怀支撑起全书的文学架构。
为了尽可能地用现存的景观再现旧日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他拜访过很多在北碚生活时间久的长者,认真倾听和记录他们对北碚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变迁的故事。同时还查阅了《重庆府志》《舆地纪胜》《合州志》《北碚志》《巴县志》等大量文献,在此之前作者还参与了《北碚地名故事》《路与路的变迁:畅行自在北碚作品集》两本书的撰编工作,编撰过程也是一个探索之旅,这个过程本身充满了新奇和愉悦,张昊利用休息时间踏遍北碚山山水水,更进一步触摸城市脉搏,也为他积累了大量历史素材,奠定了创作基础。
张昊是河北新乐人。新乐,有“五月槐花香”的浪漫,更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在此创八卦,开创了泽被后世的远古文明。正是这广袤的千里大平原,萌生了他豁达憨直的本真心性;三皇之祖伏羲创业之地坚韧不拔的先泽基因,滋养出勤奋好学的张昊从燕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路西进,取得西南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并先后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重庆市散文学会、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现任重庆市北碚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荣获第三届、第四届“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那个“满目皆是风景”的敦厚少年,从四处沃野的华北平原到山水相依的碚城,早已将他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溶入到这座他学习、工作、生活了十余年的城市,用他满腔的热忱,为我们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北碚,往事徐徐延展,令阅读者无不为之感佩万分。
舒乙先生在《开窍的日子》里有一篇回忆北碚生活的文章《第二故乡的梦》,8岁那年他和母亲逃到重庆与父亲团聚,在北碚一气儿住了6年,他称北碚为第二故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昊已经在北碚生活了十年有余,未来也会长久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所以北碚,也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了。
斯人已逝,那些闪烁在北碚文化历史上空夺目的星宿,他们在北碚创作的文化瑰宝也早已载入史册。舒乙先生说:优秀文学是永存的,有雅舍为证。有《雾里梅花江上烟》为证,这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故乡热爱的情感喷发,更是他文学创作的又一次加持,作为读者我们期待他有更多的文学作品创作。
审核:薛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