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薛 云 燕—— 草根父亲的情怀

时间:2021/3/8 22:00:54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文网重庆讯(图文:杨晓莉)作者原巫溪县统计局人员现已去世由他爱人供稿。

在一个父亲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最敬爱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生性耿直、正直善良、内心刚毅、脾气倔强的种田人。父亲名叫王国廷,在8个兄弟中排行第五,在11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七。父亲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仅仅写得来自己的名字而已。上个世纪60年代初,父亲从同乡的下坝村入赘到上坝村母亲家里,生了我们兄弟三和一个姐。在农村,男人的主要职业就是地里刨食。包产到户以前,靠劳动挣工分,分粮分钱;包产到户后,靠种地产粮养家糊口。父亲种地是一个好把式,犁田、锄地、栽秧、打谷、薅草、收麦、挖薯、背挑等样样都会。过去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大队核算的时候,父亲月月30工,每天都要挣一个正劳动力的满分10分,如果出了早工,可挣上12分。虽然是从别的村子入赘到这里,但因为父亲地种得好,干活脚踏实地,为人正直,所以本村很多人都服他的气,佩服他,信任他,我们家也因此很少受别人的欺侮。

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每天清晨都要到一里外的龙洞河挑6至7担水,如果遇上农忙时节,父亲黎明时便起床挑水了,这样才误不了农活。那时我们四姐弟都还小,心里想帮帮父亲,但苦于无力气。偶尔与姐或者与弟抬上一桶水,也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娃娃中,我排行老大,偶尔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背个竹筒子,去龙洞河背点凉水,以便家人解解口渴,还经常得到父亲的赞美。

父亲最累的活儿莫过于上山打柴和到湖北双桥、陕西镇坪及本县白鹿溪、檀木坪等地方下背力。

我老家过去不通公路,本地也没有煤炭坑口,做饭、喂猪非柴禾不行。父亲打柴要到30里外的铜鼓包甚至更遥远的燕子洞。每到备用的柴禾快用完的时候,母亲便不断地催促父亲要重新打柴了。这时,我知道父亲最苦最累的日子要来了,但是没办法呀,如果父亲不去打柴,一家老小就要吃生的了。所以,哪怕农活再忙,身体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去打柴。父亲每次打柴天没亮打着火把就出发了,每次都要自备干粮,有时捎带蒸熟的土豆、红薯,有时捎带玉米粑、荞面粑,饿了就随便吃点充充饥,口渴了则只有忍耐。每砍伐一根柴禾都要防备毒蛇和毒蜂的袭击。父亲每次打柴都要砍上4、50根100多斤重的柴禾,一根根转,寻着檑口自上向下面放,经过4、5次的转、放,柴禾就到了离家3、4里的湾里,再背回家伐成柴块即用。父亲有时出门时天气还好好的,刚上山,瓢泼似的大雨便倾盆而至。每次,几十根柴要两、三天才转放到家,柴到家时,父亲已经累得精疲力竭,经常在晚上睡觉时发出哀叹声,我知道准是父亲的腰腿痛得难以忍受。父亲的腰腿伤痛尚未痊愈,柴禾又要烧完了,便要张罗着下次打柴。为了生存,打柴烧柴,烧柴打柴,周而复始,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父辈这一代让岁月磨砺得无力再上山打柴时,铜鼓包、燕子洞一带的柴禾也已经被砍伐殆尽。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加之公路修通了,电力、煤炭取代了柴禾,昔日光秃的铜鼓包又重新披上了绿装。回首往事,父亲为打柴所受的苦难和落下的病痛,成了我一辈子永远的心痛。

老家那个地方过去没有什么经济门路,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搞点多种经营,否则,如果一旦被发现,那是要被戴高帽子、挨批斗的。但是没办法,人要求生存,有时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挣点零用,父亲和同村的几个人,经常偷偷跑到一百里之外的湖北双桥、菜籽坝及陕西镇坪等地方下背力。下背力哪是人干的活啊?父亲每次下背力的时候,和他的“同事”带着背篼、打杵和干粮,天还没开亮口便悄悄出发了。到目的地后,也不是随便就能捡上活儿,经常要耐心地等待。为了这个家,父亲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无论是背木材、粮食,还是背食盐、化肥、其它百货,每次他都抓住机会尽可能多背一点,为的是能多挣上几毛钱。父亲背着背篼、拖着打杵、哼着山歌,背负着这个家,背负着满满的爱,背负着一个男人对自己家庭沉甸甸的责任,步履艰难地向前进发,义无反顾。

父亲是一个正义感非常强的人。尽管没什么文化,但是他明事理,知道真假善恶,喜欢仗义直言。过去包产到户前搞农业合作社,分配钱粮的时候,总有些人想占些小便宜。其他人都觉得乡里乡亲的,不愿直言,甚至不敢直言。但父亲对不公平的事,对欺侮人的事,对看不惯的事,总是克制不住而仗义直言。正因为父亲的较真和坚持,几乎每次都是以父亲这方的完胜而收场。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坚信,路是弯的,理是直的,正义的一方永远把持着真理之剑。

父亲虽然是一个没多少文化,很少见过世面的农村人,但父亲对儿女有大山一样的情怀。自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做人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父亲非常疼爱我们。儿时的玩伴在一起容易滋事打架,我个子小力量弱,几乎每次扯皮大多是以我的败北而结束。每当我哭哭啼啼回到家的时候,父亲总是首先察看我身体受没受伤害,再用他那长满老茧的大手替我擦去委屈的泪水,然后问明缘由。小时候,每逢春节,父亲都要带我到下坝村爷爷奶奶家拜年,自己走到中坝后,再也走不动了。每到这时,我便不动声色地,用无助的、祈求的眼神凝望着父亲,父亲则“心领神会”把我举上肩头,我骑着“马马肩”,在父亲的口哨声或山歌声中不一会儿就到了爷爷奶奶家。父子深情,我在儿时的“马马肩”中深切地感悟到了,至今无法忘怀。

父亲为了送我读书,家里几乎到了砸锅卖铁、山穷水尽的地步。每逢周日,是我最纠结、最无助的日子,也是父亲最揪心的日子。每个星期的生活费几乎把父亲折磨得寝食难安。如果周日没有拿到生活费,我便在家里“赖着”不返校。父亲则厚着脸皮挨家挨户去借,东家三毛西家五毛,凑整2元后便把我打发走了。把我打发走后,我在学校用心地学习,父亲则背着背篼、拖着打杵去外地背力还债,如此周而复始,一直把我送到农校毕业。那年代,老家那个地方简直是拉屎不生蛆,左邻右舍都穷得叮当响,有时候为凑齐几元钱,父亲从上坝借到了中坝、下坝,跨越3个村;为了我,父亲该借的地方都借了,与其说是父母送我读书,不如说是乡邻和族亲共同送我读书。父亲为了我读书伤透了脑筋,愁出了白发,累坏了身体,劳驾透了左邻右舍的乡邻和族亲。这是我一生没齿难忘的记忆。

正是因为有家人和族亲对我的付出,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经过10多年求学,我考上了万县农业学校,毕业后,荣幸地成为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一员,先后在原和平乡、下堡乡、白鹿区公所,县委政策研究室、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志办、县物价局、县统计局工作。我的所有成长,完全得益于党的干部政策和党组织的培养,得益于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家人族亲朋有的帮助。“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邓小平”,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无比敬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是小平同志让全国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草根家庭孩子,有了参加高考、中考的机会,从而改变命运,是他倡导的英明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让和我家境一样、曾经在上学时穿过草鞋、打过赤脚、饿过饭的人吃上了饱饭,并逐步过上了比较富足的日子。我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诫女儿东梅,爸爸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爸爸腿上还挂着泥土,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恩,不能忘记故土,对国家对社会对族亲对朋友,要常怀感恩之心。我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心智比较成熟的公务员,与生俱来的友善礼让、诚信务实、富有同情心、对社会和家庭负责这些优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同时,我正直、执着、倔强、善良和同情弱者的秉性,还与父亲的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息息相关。在此,谨以此文,感谢父亲的生育养育之恩,缅怀父亲的在天之灵,寄托孩儿无尽的哀思! (作者单位原巫溪县统计局)

图文:杨晓莉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