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文明用餐风气盛行 家庭用餐也应使用公筷

时间:2020/3/4 19:04:24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文网讯: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然而,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也在危及人民的健康,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专家:公筷使用需要时间和毅力去推进,中国人喜欢围餐,但使用公筷不影响围餐氛围。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来说,建立公筷制度并且长期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餐饮文化的进步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公筷使用从无到有,是一个餐饮从业者与消费者双方努力的过程。餐饮行业的基层员工可能一时间未能形成服务习惯,但这今后还是要作为服务标准去要求。无论消费者是否有此习惯,餐饮企业都可以先做、先提供、先引导,通过店中的宣传标语和服务员提醒,帮助消费者建立习惯,形成习惯。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合理消费、文明用餐、杜绝浪费

公开报道资料显示,早在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也强调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

公筷制如何落实?

图片来自人民网网

“使用公筷公勺”的话题备受关注。

图片来自人民网

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可委托定制带有“公”字标示的专用公筷公勺;

为避免公筷公勺直接接触餐桌,餐厅应尽量配置专用公筷公勺架,以消费者识别、取用为优;

严格做好公筷公勺的清洗、消毒等工作;

设置公筷公勺专用存放区域,如公筷公勺消毒柜、公筷公勺自取盒、公筷公勺专用抽屉等,方便员工和消费者识别取用。

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指引(试行)》也给出了建议:比如针对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熟制的菜品,餐厅应提供与私筷、常规公筷具有区分度的“生料专用公筷”;针对自助餐厅或消费者自行取餐的食堂场景,应配置与菜品对应的、便于取用的公筷公勺,并尽量配置单独摆放公筷公勺的托盘或托架。

为应对当前疫情,防范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传播,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提振消费信心,营造和谐文明的用餐文化,树立文明餐桌新风尚,协会倡议从业者应率先在餐饮门店**“公筷公勺制”,这是餐饮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请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

图片来自人民网

一.公筷公勺配置与管理

1. 配备与私用餐具有相对识别性的公筷公勺,便于消费者根据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直观性地区分;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可委托定制带有“公”字标示的专用公筷公勺;

2. 为避免公筷公勺直接接触餐桌,餐厅应尽量配置专用公筷公勺架,以消费者识别、取用为优;

3. 严格做好公筷公勺的清洗、消毒等工作;

4. 设置公筷公勺专用存放区域,如公筷公勺消毒柜、公筷公勺自取盒、公筷公勺专用抽屉等,方便员工和消费者识别取用。

图片来自人民网

二.按实际场景实施

1. 根据餐桌规格、实际用餐人数、菜品类型与菜品数量等实际消费场景,摆放相适应的公筷公勺,采取一人双筷;或一菜一筷;或一菜一勺;或一桌三筷等摆放形式;

2. 针对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熟制的菜品,餐厅应提供与私筷、常规公筷具有区分度的“生料专用公筷”;

3. 针对自助餐厅或消费者自行取餐的食堂场景,应配置与菜品对应的、便于取用的公筷公勺,并尽量配置单独摆放公筷公勺的托盘或托架;

4. 针对宴席、宴会等大规模混杂人群的消费场景,餐厅应倡导各取所食,不互夹菜。

图片来自人民网

三.完善流程、明确职责

1. 餐厅应将公筷公勺配置纳入日常备餐流程、摆台标准、出餐流程、上菜流程、引导流程与洗消流程等管理环节;

2. 明确负责公筷公勺相关岗位的基本职责,加强员工日常性专题实操培训;

3. 餐厅全员应设计适当的服务用语,持续引导、提醒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

四、加强多维宣传引导

1. 在入口处公示牌、公告栏、广告牌等显著位置,张贴、悬挂公筷公勺倡议海报;

2. 在餐桌摆放公筷公勺的温馨提示台卡;

3. 在菜牌或电子化点菜端重复性提醒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

4. 有条件的餐厅可设置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填报个人电子倡议书,餐厅送出水果、糖水等。

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开始。

希望“公筷意识”能深入人心,

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餐桌的标配。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