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承 | 滚动 | 专题 | 特稿 | 头条 | 热点 | 人物 | 资讯 | 娱乐 | 传媒 | 教育 | 书画 | 房产 | 旅游 | 地方 | 健康 | 民生 | 公益 | 汽车 | 红色

月伴龙鱼 诗意烟火

时间:2024/10/24 11:40:07  来源:新文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 赵瑜

孩提时代,我住过最难忘的房子——“地震棚棚”:用牛毛毡搭成,低矮简陋,一转身都会碰到东西,风一吹四周稀里哗啦响。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川藏高原,不仅生活艰苦,有段时间还地震频频。高原的风深夜来捣乱,吹得棚子摇摇欲坠,我睁大眼睛盯着晃动的煤油灯,害怕极了。

回想那时,忽然猜测:如果有一所好房子,我儿时的睡梦会不会更甜美?这样的经历,令我对漂亮安全的房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数一数自己这几十年,竟也搬了不少次家。真正拥有自己产权的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位搞房改,没赶上分房末班车的朋友们对我那套福利房羡慕得要死。七十多平米的房子,户型不尽人意,小区配套不齐,装修也累得灰头土脸,又耗光了全部积蓄,可我心里还是甜丝丝的。毕竟那阵子还有好多“寒士”未能俱欢颜,美梦成真令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激。

可曾想到,后来不到十年,高速发展的城市就迅猛地进入了一个商品房时代。人们见面不再问:吃了没?而是问:你住哪个小区?我当然也赶了潮流换了房,住的电梯公寓:一部电梯轻快地把我带回家,可以在阳台上捉到白云。于是一时间,我满足于在这样的石头森林里上上下下,找一个周末不出门,过一天不问世事自得其乐的日子。

然而慢慢地,我变得厌倦。读《皇帝宅经》,里面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过度的工业和商业开发,会产生“掠夺”的倾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臣服”也不是“征服”,而应该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我想,我还不能够跟我的房子沟通和对话,也没能够与它融为一体,我想要住的房子,应该不是这样。

那是哪样呢?

一次偶然的采风,我去看了位于南岸龙门浩的国瑞浩月府。

“半城山水一条路”,南山、长江、南滨路,在龙门浩眺望,都一目了然。

龙门浩地区象一颗碧玉般温润地镶嵌在南山下、长江边。遥想900多年前,北宋嘉佑年,苏氏三父子来到这里。惊见长江主流南岸段一条顺江巨大石梁被巧夺天工劈开,可容船只进出浩内,苏轼叹大自然美景,就把岸边村落江口村取名“龙门浩”。王尔鉴,清雍正八年进士,巴县知县,修成《巴县志》。老巴渝十二景由他评出。关于“龙门浩月”,他写下诗篇: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

浩月府,就这样在耀眼的月光下,等待着我。

有人介绍:区别于茅草房、楼梯房、电梯房,这是第四代住宅,又称“空中城市森林花园”。全新的建筑方法,能将别墅、四合院整合在一起,搬到空中,建成一座座空中城市,既实现了别墅和四合院的全部功能,又不占地方,可建在城市中心任何地方。“庭院房”的建筑外墙大面积被绿色植物包围,远观楼群,如同一片森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对这种创新模式,我充满了期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高楼大厦占据了城市,树木花草的领地不断在后退,人们在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公园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国外有着类似理念的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米兰的垂直森林、荷兰鹿特丹的“城市仙人掌”、丹麦罗多弗雷的“空中村庄”、美国的“纽约绿塔”,都在思考城市高密度居住区发展和城市中心绿化相结合的可实践性。浩月府创造了居住的浪漫,体现出的美好人居理念:它把阳光、风和种子通过高楼,带入熙熙攘攘的城市中心。

浩月府的位置得天独厚,楼盘对面的重庆开埠遗址公园,讲述着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于1898年驾驶10吨小轮船“利川”号来到了这里的故事。70多年前,这里使馆云集,其中原意大利大使馆、原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楼、原美国使馆酒吧、原美国大使馆武官别墅群、原比利时大使馆等就落户在龙门浩,成为抗战时期重庆重要的外事机构驻地及其活动区域。

紧邻的龙门浩老街,曾是山城水码头的一幅百姓生活图,也曾是一本繁华和嘈杂的开埠历史书,如今,它蝶变成为重庆的旅游地标,呈现着大都市的美丽与活力,流淌着近千年的文脉芬芳。纵然多了商业气息,代代生活的凡人温情仍然在流淌。下浩里的书店,前庭后院,古树苍天,好友谈笑,捧书品茗,悟时间的禅意; 老街的民宿,灰砖白墙,素瓦青檐;江边的咖啡馆,享受精酿啤酒及西餐,遥看长江岸头的璀璨与繁华。

而轨道环线和六号线,更是宛如活泼俏皮的钢铁小龙,轻盈地穿过美丽的南城,融入五彩的街巷。这就是城市奔跑的旋律——交通快捷,温暖亲爱的山城江水滔滔、灯火闪闪、市井嘈嘈,上下班人们脚步匆匆但意气风发,家乡的活力与魅力扑面而来。

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每一季,俱是美好——春天,去攀登一下马鞍山的石梯,看渝中早霞晚云,姹紫嫣红;夏日,在江边的千年礁石边戏水,会找到满心的清凉舒畅;稍纵即逝的秋季,到南山的果林中去采果子,抱一大堆金灿灿的柑桔回家,能够体味到农人丰收的喜悦;而冬季,泡在海棠溪热气腾腾的温汤之中,一抬眼,说不定还会发现山顶睡眼朦胧的初雪呢。

这里的建筑,也因了南岸的山青水秀,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多了一份闲情逸致和浓浓书香。中国人的庭院情结,绵延已久,遥想在浩月府种新绿、看秋月、享清风、观江景,江畔就是跃过龙门的鲤鱼和厚厚的时光长卷,楼下烟火市巷,楼上诗和远方,慢慢品读。家的概念,从一个遮风避雨的小窝,变成了观星看云、繁华繁花的心灵归所。

审核:薛成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关注新文网

  • 新文网编辑
    薛成毅


业务指导: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支持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有新文网水印的稿件,版权均属新文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使用须注明“来源:“新文网”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投稿邮箱:china_xww@163.com
互联网反网络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新文网版权所有,是带有新文网LOGO水印文章
Copyright 2019 https://www.xwwnews.cn/